近日,“全国枣花蜂蜜之乡”美誉花落榆林,地方区域品牌再添“金名片”。近年来,榆林市将丰富的枣花资源优势转变为蜂业优势,创新举措、科技助力,推动红枣和养蜂产业高质量发展,枣花蜂蜜产业已让越来越多的农户过上“甜蜜”生活。
红枣面积占全国10%
作为枣树原产地之一,榆林有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全国五大集中连片优质红枣主产区之一。自1995年起,榆林市启动实施“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和“红枣西延工程”,目前全市12县市区均有枣树栽植,黄河沿岸从府谷至清涧形成一条南北长347.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带片相连的红枣林带,总面积达到170万亩,约占全省枣林面积的75%、全国的10%,约有70多万人口从事红枣产业。
(相关资料图)
蜜蜂正在枣花采蜜
枣树与榆林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和黄河沿岸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红枣规模、质量、效益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1995年清涧被列为全国100个特产县之一,并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2001年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名乡”。
“十三五”以来,榆林累计补贴4亿元,改造低产低效枣林50余万亩,有机认证达30余万亩。2017年至2022年,省、市林草局对沿黄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红枣产品及其土壤进行质量安全监测。2019年,榆林市将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列入全市重点产业链之一大力发展。2022年,制定《红枣林生态管护实施办法》,全市170万亩红枣林得到有效管护提升,确保黄河沿岸红枣林面积不减少、天然蜜源基地不破坏、生态功能不降低。
枣花蜜年产2000吨
榆林市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广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蜜源植物生长。全市有枣树、刺槐、紫穗槐、苜蓿、老瓜头、荞麦等各类蜜源植物达120余种,每年3至10月均有蜜源植物开花,花期长达8个多月,蜜源植物衔接较好,发展蜂产业潜力巨大。
榆林养蜂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的中蜂传统养殖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华蜜蜂也伴随着蜜源、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演变。境内的北方中蜂是在陕北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下长期繁衍形成独特的地方种群,具有体格大、维持群势能力强等特性,为国内优良的地方中蜂种群。
2008年、2021年农业部两次审定,榆林市种蜂场均被确定为国家级中蜂保种场。上世纪60年代西方蜜蜂新法饲养技术的传播,带动了中华蜜蜂饲养技术的变革,榆林市科研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总结区域中蜂饲养技术,“黄土高原中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上世纪80年代转地蜂场兴起后,每年有近百万群蜜蜂来榆林采集,其中采集枣花蜜的蜂群每年约有18万群,年均产量约2000吨。
榆林气候干燥、日照充足,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使生产的蜂蜜成熟度高,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特别是南部山区所生产的枣花、洋槐、苜蓿等蜜种,蜜汁浓稠、香味浓郁,远销国内外。
打造四大蜂业区域
榆林把蜂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根据蜜蜂品种资源、蜜源植物分布及农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蜂业发展区域布局,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靖边、定边、清涧)、优质枣花蜜生产区(吴堡、佳县、绥德、清涧)、优质洋槐蜜生产区(子洲、绥德、米脂、清涧)、授粉蜂群繁殖与蜂产品生产综合区(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四大区域,深入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蜂群保有量突破15万群。
养蜂业与生态发展、产业扶贫深度融合。市县两级政府相继开展良种场和示范蜂场建设,扶持养蜂产业高效发展。设立市级蜂业工作站,负责蜜蜂良种及技术推广工作,建立蜜蜂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及蜂业专家工作站,开展高品质蜂产品试验示范,不断提升榆林蜂产品品牌价值。
小蜜蜂,大产业。经过三年的申报,“全国枣花蜂蜜之乡”美誉花落榆林,必将推动蜂产业高质量发展。“这项荣誉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我们将立足资源优势,做好产业链延伸,强化示范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持续做大做强‘甜蜜事业’,助推乡村振兴。”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书军说。
标签: